「資源回收的今世來生」活動報導
12/23周五寒冷的天氣裡大眾對於資源回收的議題仍然很熱衷,當天我們請來了大豐環保科技再生循環處的呂智偉經理為我們來講解台灣資源回收的現況哪些環節存在著問題。在台灣我們在資源回收分類的環節透過環保署在1998年推動的「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在家戶社區的回收分類已經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根深蒂固,但少有人會想要更近一步探究我們做完垃圾分類之後的資源回收最終會做什麼處置呢?關於資源回收、垃圾去化後端的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關心。
也許有人會好奇,究竟我們回收後的物品會到哪裡去?回收後的物品是否全部能夠被再利用呢?「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中的四種對象,除了「家戶社區」端的回收分類,另外需要「地方清潔隊」、「回收業者」以及「回收基金」四個環節共同來處理垃圾的去化以及讓資源回收得以充分再利用,我們分類後的垃圾理當全都要進入回收系統再被利用,但是有些材質卻是回收端無法處理的部分,或是在處理上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和資源,因此若是在消費端盡量選擇可以重複再被利用的材質,在後端回收再利用的機率就可以大為提升。
一般來說越單一、顏色透明的材質,回收再利用的處理成本較低且再利用的機率越高,在清潔上,也務必將回收容器清潔乾淨,盡量不留殘渣,如此後端回收分類工作者的工作會稍微輕鬆一點,尤其是夏天,更要注意回收物的衛生,一般回收物回到回收廠的時間為3-5天,若是在夏天,氣味更為難聞,對於第一線資源回收的工作者來說,處理這些帶有食物殘渣的垃圾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戰。
回收後的資源,以塑膠類為例,在挑選分類後進廠處理成塑膠粒,即可再製成為再生塑膠瓶或再生塑膠製品,而這些塑膠製品日後又可進入循環系統再製成其他用品,延長這些材料的使用壽命,呂經理提到,在能夠使用再生塑膠的商品的情況下,我們就盡量使用再生塑膠製品,如此整個市場可以大幅降低使用塑膠新料。
日常生活免不了塑膠製品,更顯得源頭減量、循環再利用需要整體社會的集體意識、一起動員的重要,從消費端開始我們可以從個人開始盤點哪些做法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廢棄物,無法避免塑膠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了解商品材質,盡量挑選單一材質做成的包裝容器,期待我們的選擇可以進一步影響市場上包裝材質的改變,讓資源回收得以充分再被利用!